杜聿明当年为何宁可翻越野人山,也不愿跟着英国人去印度?
一条是生路。跟着盟军总顾问、美国将军史迪威,以及溃败的英军,撤往印度。那里有盟军的基地,有补给,能活命。
一条是生路。跟着盟军总顾问、美国将军史迪威,以及溃败的英军,撤往印度。那里有盟军的基地,有补给,能活命。
笔者在参与编写华东军区暨第三野战军敌军工作史的过程,发现了半个世纪前杜聿明被俘后写的一封亲笔信。这是一份颇为珍贵的历史资料,有助于澄清以讹传讹的一些历史事实,确凿地证明了杜聿明在被俘后短短二三个月后,即在政治上、思想上发生了很大变化,还为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提供
一九四五年九月初,重回南京的蒋介石正为东北人事焦头烂额。日军无条件投降,可东三省尚未真正“回家”。铁路、电厂、兵工厂几乎完好,谁握住它,谁就握住明日筹码,老蒋心知肚明。
1946年5月,四平战役获胜后,蒋介石对内部人士自信地表示:"中共除一部分外,本属乌合之众,经此次打击,势必瓦解无疑","共果不就范,一年期可削平之"。 然而历史给了这个判断无情的讽刺——短短三年后,他所领导的国民党政权便在大陆彻底崩溃。
南京的春天,雨水不算太多,却总让人头脑发蒙——那种潮乎乎的空气,不管身在厅堂还是市井,总让人有点犯躁。那一天,1948年4月12号,国民党政府的国大会议开到中途,怎么说呢,茶水都凉了三遍,会议厅里却热闹到像看杂耍。原本讲台上是白崇禧在说话,军事报告与检讨乱成一
昆仑关大捷最让人津津乐道的,是中国军队击败了日军素有“钢军”“陆军之花”之称的板垣师团,重创该师团第21旅团,击毙旅团长中村正雄以下85%的军官,全旅团死亡4000余人,这样的损失在之前的战争中是不可想象的。
有些人的人生,就像冬天里一壶温热的小烧酒,看起来普普通通,往嘴里一抿,才知滋味深长——说的就是顾祝同。想想看,解放战争那会儿,国民党军的那些“大佬”,不是被新新人类黄埔小将们一阵推搡给换下去了,就是干脆被晾在一边成了老古董。但有趣的是,眼瞅着一茬茬老臣下岗,偏
1945年11月6日,沉重的车轮声在山海关外戛然而止。车门甫一打开,刺骨的寒风钻进车厢,滚烫的白气瞬间从战士们的口鼻里喷涌出来。一个接一个,他们背着步枪、扛着机枪箱、拖着迫击炮底板,踩在冻得发脆的枕木上。列车旁,一位中年将领两手插在棉大衣袖筒里,正默默打量部队
1949年春末,北京城的树影有些寂静。功德林战犯管理所,门口站着卫兵,似乎能嗅到一丝没有归属的潮气。那年,辽沈和淮海的硝烟已成回忆,新政权在北平城根下擘画秩序。而院墙内,几个身份极为特殊的人物,被命运安放于此。他们的背景和往昔,直到今天,再翻出来时仍有许多问号
当时,李延年、刘汝明两兵团被我追击,惶惶如惊 弓之鸟,怯于北上,收缩回蚌埠。在蒋介石的授意下,杜聿明于11月30 日率邱、李(弥)、孙(元良)兵团放弃徐州,避开津浦路,从徐州西南 绕道南下,向萧县、永城方向溃退,妄图与黄维兵团靠拢。